撰文:王笛
《袍哥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)是一部微观文化史佳作,读者可以从本书20多页的中文、英文和日文的征引资料目录看到,一个微观的小问题如何转换为一种近代中国秘密社会的宏观思考。通过“袍哥”,人们不仅可以“进入”川西秘密社团,更可以看到文化中的某些传统因素,即使经历岁月无情扫荡,仍可顽强地传承下来。正如作者王笛所言,“文化是最顽固的因素,存在于我们的血液之中,不可能像政治那样在短时间内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而是潜移默化的”。
本著可视为中国学者与西方新文化史研究范式进行的一次“对话”,其中很多视角和文本方面的尝试,值得更多关注。
以下文字选自该书第三章:袍哥的网络。注释略去。

1
袍哥即四川的哥老会,是从清朝到民国在四川社会影响最为深入广泛的秘密社会组织。这个组织的成员到底分布有多广,在地方人口中到底占多大的比例,虽然众说纷纭,但几乎都倾向于认为袍哥数量非常之大,在成年男性人口中所占比例非常之高。正如1946年的一篇文章所称:“袍哥在川省的势力,正[真]正庞大得惊人。听说,单以重庆一地而论,至少也有半数以上的人参加这个组织,三教九流,简直无所不有,尤以工商界及军人为最多。”1947年的一篇文章也指出:在四川,几乎三分之二人口“加入这一组织的”。据1948年的观察,“凡是在社会上稍有一点活动的人差不多都是‘袍哥’,乡村亦不能例外”。重庆的袍哥大爷范绍增则宣称,袍哥成员要占全四川成年男子的90%左右。
如果说上面的数据都是记者或者文人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的猜测,那么沈宝媛的老师廖泰初作为一个社会学家,也在1947年发表的文章中估计,四川男性成年人70%以上是这个组织的成员。现存的档案资料似乎支持这些说法,以民间艺人为例,据成都市档案馆保存的1955年的《随园茶社蓉声川剧组花名表》,共12人(11男1女),在“参加过何伪组织”一栏,除3人空白,1人填“私塾四年”,其余都填有“无党派,有袍哥”。这一个案的比例也是在70%之上。